国家林草局:到2025年新建90个生态站
5月9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日前印发《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发展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将加快生态站建设,完善站点布局,提升研究水平,强化数据应用,优化管理服务,增强支撑能力,努力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管理规范、运行高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陆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网。到2025年,新建生态站90个,总数达到310个,基本完成站点布局。
我国完成首次液态金属空间热管理在轨试验
【资料图】
近日,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的空间站航天技术试验领域完成我国首次液态金属热管理在轨试验,取得了系列关键技术成果。。航天技术试验领域液态金属热管理试验装置由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制,安装于空间站“梦天”实验舱航天基础试验机柜内,采用低熔点、生物安全性高且化学特性稳定的铋基金属,在空间微重力环境下开展流动散热和相变控温技术的特性研究和试验验证。
长沙“挖”通首个盾构法施工磁浮隧道
近日,湖南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T3航站楼地下27米,“磁浮二号”国产盾构机顺利拆解完成并吊出。至此,由长沙轨道集团建设、中铁十四局施工的我国首条盾构法施工的中低速磁浮隧道,实现了全线贯通。同时,也打开了“盾构与磁浮”的新建设方式。
美国FDA批准首款人类粪便制成口服药
近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Seres Therapeutics公司研制的由人类粪便制成的药丸(Vowst)——这是第一个口服的粪便微生物群产品。Vowst被批准用于在对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进行抗菌治疗(CDI),预防18岁及以上个体的艰难梭菌感染(CDI)复发。
欧美报告称实验猴供不应求
近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研究院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用于研究的实验猴的供应正在减少,获取剩余实验猴也变得越来越不可靠,目前的情况正在危及关键的生物医学研究,而且未来还将继续如此。
河南省建立15处典型古生物化石群落 发现8000余处化石点
河南省古生物化石十分丰富,门类齐全。截至目前,全省共建立了300余处生物地层剖面,发现8000余处化石点,已发现并鉴定的标本3600余种,模式标本1351种,典型的古生物化石群落15处(世界级5处、国家级4处,省级及以下6处),调查规划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290处,主要采用建立自然保护区、建设地质公园、建设地质文化村(镇)等手段进行保护利用。
国家能源集团首台“国能号”机车正式上线
5月9日,从国家能源集团获悉,该集团首台“国能号”机车1001号在朔黄铁路肃宁北机车检修中心解备完毕上线运行,我国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再添运输重器。
科大讯飞刘聪:算法将成为大模型竞争关键
近日,科大讯飞在合肥正式发布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发布会后,科大讯飞研究院院长刘聪者表示,在算力提升遭遇瓶颈,训练数据数量、质量有限的情况下,算法在大模型研发中的关键作用愈加凸显。“算法优势是讯飞星火大模型的核心竞争力,能够弥补目前国内大模型研究在算力和数据方面的不足。”刘聪说道。
深度睡眠可能缓解阿尔茨海默病导致的记忆丧失
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深度睡眠能防止阿尔茨海默病相关蛋白质损害大脑,可能有助缓解病情导致的记忆丧失。深度睡眠,又称非快速眼动慢波睡眠。此前一些研究显示,深度睡眠对健康成年人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有益。阿尔茨海默病病理指标相同的患者,认知能力受损的程度可以相差很大,深度睡眠有可能是大脑对抗损伤的机制之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英国《BMC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的新试验为上述理论提供了佐证。
高清3D基因组相互作用图生成
人类基因组的很大一部分是由调控区域组成的,这些区域控制着细胞内哪些基因在给定的时间表达。确定这些调控因子与哪些基因相互作用,有助于研究人员了解疾病是如何发生的并找到治疗方法。据8日《自然·遗传学》杂志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使用一种新技术,能以高于此前100倍的分辨率绘制这些相互作用图。
多吃土豆、豆类等7类食物,或可降低近视风险
近日,《营养素》(Nutrients)发表一项中国儿童饮食模式与近视的关系研究,表明多吃肉类、水产品、蛋类、豆类、蔬菜、水果、谷物和土豆,或有助于降低10~11岁儿童近视的发生风险。
新方法能在火苗出现前检测火灾
俄罗斯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新方法,能基于各种传感器收集的空气中气体成分的数据,进行神经网络处理分析,及早发现火灾。专家指出,新方法将大大减少对火灾的反应时间并提高灭火系统的效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最近的《工程物理学和热物理学杂志》以及《消防安全杂志》上。
科学家揭开月球内部结构之谜
科学家们终于揭开了月球内部结构之谜,表明它具有与地球相似的流体外核和固体内核。法国蔚蓝海岸大学与巴黎天文台的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详细介绍了这些发现。
手机摄像变全息显微镜,史上最小发光二极管问世
新加坡—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与技术联盟的科学家开发了世界上最小的LED(发光二极管)。这种新型LED可用于构建迄今最小的全息显微镜,让现有手机上的摄像头仅通过修改硅芯片和软件即可转换为显微镜。相关研究发表在最近的《光学》杂志上。
单分子芯片制备实验技术问世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郭雪峰教授课题组研发出成熟的单分子芯片制备实验技术,主要揭示了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的制备与单分子锚定两大关键步骤。这些技术生产的单分子器件具有普适性,将会催生新一代单分子电子设备,并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单分子交叉科学新领域的发展,例如单分子物理与化学基本物性、单分子化学反应动力学和单分子生物物理的发展。相关研究成果以《在分子尺度上检测电子反应的石墨烯-分子-石墨烯单分子结》为题,于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协议》发表。
更好模拟和理解人脑,薄如原子的人工神经元面世
自英国牛津大学、IBM欧洲研究所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一个科研团队宣布了一项重要成就:他们通过堆叠二维(2D)材料,开发出一种厚度仅几个原子大小的人工神经元,其能够处理光和电信号进行计算,有望用于下一代人工智能计算,也有助科学家更好地模拟和理解人脑。相关研究成果刊载于最新一期《自然·纳米技术》杂志。
华东师大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
5月7日,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大会暨人工智能与人文社会科学对话圆桌论坛在华东师大举行。新学院的组建是学校基于推动智能教育纵深发展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整体进步的战略选择,有利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在统筹计算机计算、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学科领域保持和发展既有优势方向的同时,重点发展智能教育。
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