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银行公布的强劲业绩对经济和股市意味着什么?_天天最新

金融界   2023-04-15 06:24:09

摩根大通、花旗集团和富国银行公布的季度业绩均好于预期,大银行恢复了对陷入困境的银行业的信心。随着投资者推高股价,近期银行业恐慌的记忆似乎已经消退。但银行业仍面临挑战,包括一些信贷指标下降,存款流入货币市场基金,以及贷款损失拨备上升,因为银行为潜在的衰退或经济放缓拨备了更多资金。

以下是迄今为止银行业收益的四个要点。


(资料图片)

大银行似乎正在顺利通过。

摩根大通第一季度业绩大幅超出预期,提振了整个行业的乐观情绪。

摩根大通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52%,至126亿美元,合每股4.10美元,远高于市场普遍预期。华尔街的普遍预期是该行将盈利102亿美元,合每股3.41美元。营收为创纪录的38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5%,超过362亿美元的预期。

业绩如此强劲,主要是因为在美联储加息的推动下,摩根大通净利息收入较去年增长49%,至209亿美元。更高的利率提高了银行收取的贷款费用与支付给储户或贷款者的费用之间的差额,即净利息收入。

摩根大通预计全年净利息收入为810亿美元,高于此前预测的740亿美元。

上周五午盘交易时,该股上涨7%至138美元,有望创下2020年11月9日以来的最大百分比涨幅(当日上涨13.5%)。花旗集团和富国银行也公布了好于预期的业绩,分别领先4.5%和0.6%。

花旗集团的业绩得益于剥离印度消费者业务。富国银行受益于净利息收入上升,不过该行发布了喜忧参半的展望,称消费者的财务状况似乎正在恶化。

小型银行的危机似乎得到了控制。

由于硅谷银行和签名银行的倒闭,华尔街在财报发布前惴惴不安。但来自大型银行的数据表明,至少最大的几家银行有能力应对近期的逆风。

富国证券分析师迈克•梅奥(Mike Mayo)写道:“除了摩根大通似乎是风暴中的一个港口外,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银行业出现了危机。”瑞银分析师Erika Najarian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她写道:“什么危机?银行业做出了让步。”

大银行似乎也从这场动荡中获益。在硅谷银行和Signature Bank倒闭后,摩根大通(JPMorgan)和其他银行在上季度的最后几周见证了存款流入。这些银行的倒闭可能促使客户将资金转移到更大的银行,这些银行被视为更强大、监管更严格。

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称,在“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加剧的时期”,摩根大通是金融体系中的“力量支柱”。在本季度的大部分时间里,摩根大通的存款一直在下降,但到3月底,存款增加了370亿美元,增幅约为2%。

违约周期的迹象正在上升。

鉴于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摩根大通将信贷损失拨备增加了23亿美元。信贷损失的冲销净额为11亿美元,而预计贷款损失的准备金总额增加了11亿美元。

据加拿大皇家银行资本市场分析师杰拉德·卡西迪称,花旗集团还为不良贷款拨备了更多资金,为信贷损失拨备了19.8亿美元,而第四季度为18.5亿美元,2022年第一季度为7.55亿美元。净信贷损失为平均贷款的0.80%,高于他估计的0.68%。

富国银行紧随这一趋势,净冲销5.64亿美元,高于一年前的3.05亿美元,贷款信贷损失拨备137亿美元,比2022年第一季度增加10亿美元。

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Apollo Global Management)首席经济学家斯洛克(Torsten Slok)说,杠杆贷款违约和破产申请的增加也显示出压力的迹象。“一个违约周期已经开始,”他在上周五的一份报告中写道。他补充说,这并不令人意外,因为美联储加息的全部目标就是让经济放缓,随着银行收紧贷款标准,这一努力可能会加速。

信贷紧缩仍有可能发生。

戴蒙在上周发布的年度致股东信中表示,最近的银行倒闭“暴露了系统的一些弱点”,但他指出,目前的情况似乎比2008-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要好。

这是事实,因为经济持续增长,失业率保持极低。

然而,利率的急剧上升正在产生负面影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数据显示,商业银行出现了大规模存款外流,过去几个月累计流出4000多亿美元。大部分资金流出似乎来自规模较小的地区性银行,这些资金正流向收益率较高的货币市场基金。

根据美联储根据近期数据编制的3月份数据,资金外流似乎正在减弱,甚至可能处于小幅上升趋势。不过,分析师担心,面对更高的融资成本,规模较小的银行将减少在商业房地产和地方贷款等领域的贷款。

戴蒙曾表示,虽然银行的放贷意愿有所下降,但他不会将这种情况描述为信贷紧缩。

他在信中写道:“即使我们进入衰退,消费者的状况也会比金融危机期间好得多。”“最后,供应链正在复苏,企业相当健康,信贷损失极低。”

下周,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高盛(Goldman Sachs)和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将公布第一季度业绩,届时我们将对这些大银行有更多了解。

来源为金融界美股频道的作品,均为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任何媒体转载,否则视为侵权!